易经推荐及书单

为什么要读易经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毛主席:“不读《易》,不足以解天地!”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荣格:“《易经》是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

  爱因斯坦:“《易经》是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

  古今中外,众多伟人名人对《易经》推崇备至。

  《易经》,很多人认为是占卜之书,而研究后你会发现,《易经》其实是一部《天书》(天文历法),《地书》(地理风物)和《人书》(人伦秩序),包罗万象,如果说数学是对宇宙规则的精确表达,而易经则是对宇宙万物行为规则的宏观表达。

  目前,数学尚处于幼儿阶段,但目前数学的功能已经十分强大了,众多数学家均认为一切问题均是数学问题。但是《易经》对目前数学尚不能解决的部分确实是很好的应用。

  在汉字发明之前,先民用阴爻、阳爻两个符号,以类似计算机“二进制”的方法,推演世间万事万物,囊括宇宙,无所不包。

  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洁静精微,易之教也。”

  历史上,汉朝的王凤(汉元帝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秉政)、唐朝的虞世南(大唐帝国初创时期的核心智囊、唐太宗的宰相+密友)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你看《易经》有多么重要!

  那《易经》除了对有出将入相抱负的人有帮助外,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孔子在《周易·文言传》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是学习《易经》价值的最重要的一段话。

  孔夫子认为,学习《易经》至少有如下四点好处:

  第一,“与天地合其德”。

  天之德,自强不息;地之德,厚德载物;

  第二,“与日月合其明”。

  日月为明,日月在这里代表历法,代表规律,掌握了宇宙自然规律,自然做事就会通明,就会明智;

  第三,“与四时合其序”。

  “四时”春夏秋冬,“序”是排列顺序,是秩序,是规则,是对“春生夏张秋收冬藏”时令的把握,是顺势而为。

  第四,“与鬼神合其吉凶”。

  这句说明我们要有敬畏心,要有信仰,要学会趋吉避凶。

  因为《易经》是天书,说的是天道,天地自然都不可能违背的规律,更何况人呢?

  所以,学习《易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握宇宙自然的规律,根据规律来办事,除了勤奋努力,还要有好的发心,好的德行,了解自然规律和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饱含敬畏心做事,就可以顺天应命,趋吉避凶。

  这也是“大人”——有成就的人,有担当的人,有社会地位的人应该遵守的四个规则。

如何选择易经版本呢?
易经书单推荐以及选书方法:当代篇

经常有人来问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答桉完全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对于学《易经》的目的与需求都不同。有人只是想读懂原文,有人是因为学中医,学养生,有人想学算命… 所以,这裡只能做一些假设,比较可能的共同需求来列书单。 在排除每个人的特殊需求下,假设大家都是要回到《易经》这个源头,把易经的基础打好,那麽有那一些书,有助于把易经的基础打好呢? 在这个前题上,为不同的学习面向与深浅需求,提出一些必读的书单给大家做参考。

入门学习读本 《傅佩荣的易经入门课》 易经的入门读本是最难找的,所以我自己写了一本《周易古占筮法》,并在易学网提供大量的免费电子书与文章。 不过很多人还是嫌这本书太难了,网路上的阅读伤眼、不习惯,还是希望购买较容易消化的纸本书来读。 那麽,是否有其他更简明而好的白话文读本呢? 在名气与学问底子中间,折中与平衡下,目前我看得到想得到的只有傅佩荣老师的。傅老师既有名气,然后写出的内容又大致正确可信,写得又够白话而生活化。是很多人推荐的。这方面我也赞同。 傅佩荣老师写的易经相关书籍很多,可以自己选择一本容易买到的,好好阅读与研究即可。例如2017年5月增订新版的《傅佩荣的易经入门课》。 如果不选择傅老师的,这裡也提供一些很简单的选书原则。 当代人写的易经入门书非常之多,随便到网路书店一搜,结果随便都是以千笔为单位的,不管输入「易经」还是「周易」。这些书当中真要找出几本还不错的,一定是有的,只不过不知要耗费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去挑选了。 在做出选择之前,首先你要先分清真易经还是假易经,可先参考这篇文章〈你学的是什麽易经?〉。因为外面伪易经真的太多太多了。 但符合以上条件的书还是太多。所以有些人可能会找上排行榜,或者是,总之找最有名的人写的书,大家都推荐的书。 然而,名气大的老师,进得了排行榜的,不见得知识底子够。名气有很大成份是炒作出来的,而且那是一种和做学问完全不同的能力,有时候则是纯属运气。能够传达正确而有益之知识的老师,不见得善于表现,所以通常名气不见得高。或者,那人其实在学界或某一领域很有名气,但一般人就是完全不认识。 在当代读本的选择上,我会建议,除了傅老师的之外,名人的书多数可直接跳过,不用考虑。或者至少绝对是不能把名气当做一个评选标准的。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名人写的易经书,是属于伪易经,把一些火珠林法还有江湖传言当易学真理在讲的很多。有些讲的虽是真易经,但是拿着易经经文来自我发挥,自己的想法多于易经内涵的阐释,所以读了几十本书,你可能永远都在易经外面转圈圈,不得其门而入,还不自知。 这类名人书籍,当做学易的「周边阅读」读本是可以的,或许可以看看《易经》对于这些名人有怎样的影响或帮助,或者纯像听演唱会一样,阅读欣赏这些人的文彩、才华,或许当做一种文学作品都可以。但是不能做为「核心学习」及「可靠知识来源」的读本。 最后,不管你选的是那一本,你的这本易经入门读本一定要有的特徵:含有六十四卦的完整经文与解说。没有的,直接跳过。

宏观的读本 --朱伯崑的《易学漫步》 学易经要从很多的面向进入,傅佩荣老师的书,或者是我写的《周易古占筮法》都是直接带人进入易经经文与义理来阅读易经,是属于内在,微观的研究与了解。 有时候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外在的宏观观点来看易经。 这方面我推荐的是朱伯崑的《易学漫步》。只可惜这本书已经绝版,但在二手书市还不难买到,二手行情也挺便宜的。或者可再找找有没有后续的修订版。 朱伯崑另外写有一套《易学哲学史》巨着,是有意研究易学历史的经典着作。《易学漫步》省去很多考证的深入学术问题,以简明的方式,用历史宏观的角度来看诸多的易经问题。↓ 至于很多人会推荐已故的南老师的《易经杂说》,如果你对学习易经是认真的,那麽这本书并不适合。你若只是把这本书当作天桥说书,读着好玩而已,也没想要好好学易经,那麽无伤大雅,但最好你对于错误的知识有免疫力,然后确定你往后不会有学易经的一天。不然那一天你想到要学易经了,会有很多负面影响,基本上要把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清洗乾淨那会是很漫长的一段过程。然后在这过程当中你经常会对于正统的易学知识产生严重的排斥反应。 南师易学素养江湖味重,或者可以说没有什麽正统易学素养。他的国学程度更是让人不敢领教,经常错解经典原义,犯下最基本的文字理解错误。他讲的很多所谓的易经,其实是火珠林,多数观点都是出自《易隐》这本书所摘取的一些无稽江湖说法。 进阶的当代读本 这裡的「进阶」并不是说这些书就比较深入,而是指当你把易经的基础打好,对于易经有基本的认识之后,这时候你需要更多元的观点来学这本书。 多元的观点,在于启发你对于易经的想法与见解,历经破坏、重建,辩证过程之后,最终才能够转化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智慧。 学易经尽量不要有传统追求单一「标准」正确答桉的想法。我们假设,你学易经几十年,遍读了当代人的着作,然后把这些讲法去芜存菁之后,取一个大概是可作为易经「标准」的折中而共通的说法,那麽大概就是傅老师的书所呈现的样貌。所以在入门读本之中我会推荐傅老师的书。 但这样的易经,其实比较是明朝之后的易经。距离原始《易经》相当遥远。 所以我还会建议,这样的易经当个基楚入门之后不需要在这裡面停留太久,接着要再扩大阅读更多的不同看法,吸收更多元的养份。当然,你也可以不信我以上的说法,真的买遍外面其他的易经书籍,然后研究个十年看看是不是折中起来的标准说法大概就是那样。 但我会比较建议,打好这个基础之后,尽速开始依这裡所列的进阶书单去突破自己的想法,这样学易经会较快,也才能打开你的视野与智慧。然后偶尔再回头去看看当初带着你入门的书,或者偶尔买些自己还看得顺眼的一些易经入门书,你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了。 这裡列的,会是比较突破传统的,或者是作者对于易经比较有自己的看法或发现的。这类书的作者,多数有强烈的个人见解,虽然比较不适合当作入门读本,但是对于学易经的启发比较大。 市面上具有「个人见解」的易经相关书籍很多,像前面谈到的,一些易经名人其实都是拿着易经经文在借题发挥,传达自己的想法多于对易经的阐释。而这裡说的有「个人见解」,是指这些人都有他们的专长领域,因为他的专长对易经进行研究之后,可以提出他对于易经的特殊阐释,更重要的是,这种阐释通常对于你理解《易经》有很大的破坏性也有很大的建设性,或是启发性。 如果你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开始感受到冲突,不知所措,那麽其实是好现象。因为这时你需要的就是这种辩证过程。

王溢嘉《易经101:文化八卦的当代解码》 王溢嘉本身是医师出身,所以像是精神分析、当代科学与易经之间的关联等等,诸如此类的议题,他都有很好的诠释。当代讲得比他好的应当也找不到第二人。 其次,个人读过他的文章与书籍发现到,他对于经典都有直接的涉入与研究,加上灵敏活泼的思考,对于当代出土资料的採用,都让他足以提出一些有异于传统说法的很好诠释。他在易学上的基础素养,可能比很多自称易经大师、国学大师的人还要好。 这本书还有个很大的优点,基本上是以短篇文章,化整为零的方式在讲述易理。所以读起来相当轻鬆没有压力。 陈鼓应《周易注译与研究》 当代学者对于《周易》的阐释经常可见两种极端的弊病。 一是属于玄虚派,可能过于理论而难以应用。或者过于天马行空,不知所云,比较极端的简直是在写科幻小说。例如有连最基本的物理学和数学都傻傻分不清的文科学者竟自以为会光学、量子力学然后大谈「量子易经」的。 二是属于务实派,过于「小学」。基本上就是承袭清代小学遗风,然后在现代考古的基础上以解释易经。平心而论,这类学者的书是非常值得阅读的,只是过于学术和琐碎,并不适于一般人阅读。但在最精深的易经研究裡,这些学者的书都是必读的。只是这类书单都过于琐碎与艰深就是了。 要找到一位有自己见解,又持论风格中庸,理论应用可以兼顾,又能够让一般读者读得进去的书,不容易找。 陈鼓应算是对于《周易》卦象还有新出土资料有在涉略的,他讲的义理并不玄虚或科幻。小学问题也处理得洽到好处,不过度鑽研。对于卦象,算是当代学者中少数能掌握要点而提出一些自己看法的。 所以这本书也成为极少数易经的八卦取象我曾经引用过的一本当代书。 李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 事实上对于李零教授这本书的诸多见解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他对于《周易》的研究并不深入,所以对于经文的注解也相当粗浅。 李零教授对于周易的研究深不深入,只要去搜寻他的着作有多少,涉及的层面有多广就知道了,这在他所专注的学术问题上原本就只是一小块,所以不深入乃是必然的。 那为什麽我会推荐这本书? 李零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引进了很多当代考古新发现的资料与观念,而且是这当中写得最为简明而生活化而适于一般读者的。能够利用这些艰涩的资料,提出对周易一个全新的看法原本就不容易,要能像李零写得如此简明,更是难能可贵。 像李零这样的学者的价值,并不是在单一学术议题裡能够有多深入鑽研的见解,而是因为他所接触的一手考古资料,然后从中有什麽新发现,能够提供今人对于周易什麽全新的观点与想法? 在这本书裡通常也都会提供一个还不错的新资料解读,很多情况都是可以接受的,同时提供读者对于经文完全异于传统的新视野。但有时候不见得可以说服人。 读像李零教授这一类学者的书,建议好好研究他们所引述的资料,然后自己试着拿这些资料用在《周易》的解读上,不见得要和作者看法一样,然后对你会有什麽新的启发? 所以这裡我所推荐的不是只有一本书、一个作者而已,而是像李零这样对于一些新的考古资料相当熟悉的作者。这类作者,只要有写周易相关书籍,通常我见一本就买一本。我也很推荐大家多接触这类易学书籍。李零这本书则是很好的入门代表作。 近百年来,中国因为考古发现(含甲骨文)而有很多来自上古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釐清很多《周易》的基础问题。这也是当代研习易经相当有趣的一件事。 对于易经基础义理的诠释,近百年来早已经定型,而且千篇一律,一直鲜少有新的发现。但更惨的是,两千年来,易学家只能从单一个世传的《易经》版本来研究易经,这个传本其实没有我们看到的那麽完整,深入研究会发现这只不过是「断简残编」的版本,错漏相当的多。然后易经中的诸多基础观念又是汉代所重建起来的,汉代距离文王演易已有千年之久。所以易经有太多原貌有待釐清。 当代能够再次百家争鸣,百花奇放,多少是因为这些新考古资料的激发与贡献,为易经带来了新的印证资料。但是在这当中,有很多学者写作风格过于「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所接触的资料过少而见解过于片面,所以要从中找到有意义而适于一般读者阅读的读本,很难。 李零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引进了很多当代考古新发现的资料与观念,而且是这当中写得最为简明而生活化而适于一般读者的。能够利用这些艰涩的资料,提出对周易一个全新的看法原本就不容易,要能像李零写得如此简明,更是难能可贵。 当然了,如果你对于这样一本感觉不过瘾,可以再找李学勤、李境池、廖名春、张立文….,或者更早的屈万里,于省吾,高亨….等学者的易学相关论着。这裡就不细谈了。 以下是从书柜随意抽出属于这类的一些书籍,基本上每一本都可以因为考古新资料(含甲骨文)的研究而带来全新的观点与视野。但每个作者易学与哲学涵养高下有别,资料的运用许多都过于粗浅没有深度,义理诠释不佳,所以在阅读这类书籍时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思辨能力很重要,读这类书的重点在于寻找那新的证据还有这些学者对于基础证据的整理和初步解读。 ↓ 张立文《周易帛书今注今译》和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这是研习帛书周易的很好读本。 ↓ 于省吾,知名的古文字学家,用丰富的甲金文素养来重新诠释部份周易经文的义理。 ↓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马王堆帛书周易和易传是当代研读《周易》必读的出土经典。除了张立文和邓球柏的注解不错之外,丁四新的亦可参考,这本还另外把上海博物馆楚竹书版本周易(目前最古老的周易版本)也纳进来并加以解释。 ↓ 这本书并不是系统的着作,而是屈万里的学生收录他的一些遗稿整理而成。对于许多古籍的考证,还有甲金文的应用,对于《周易》经文的古义多有疏通之处。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是冲击力很强的一本。(按:华联出版的这本把作者名给印错了。) ↓ 「数字卦」是当代易学的最重大发现,可以解释许多易学诸如阴阳、易卦起源的基础问题。张政烺是数字卦的发现者,这本《论易丛稿》了解数字卦必读的经典之作(按:这本是再版了,我的旧版已忍痛送给一位尊敬的长辈。) ↓ 廖名春对于新出土资料的接触与研究都很深,他的相关论文着作也相当值得阅读。 ↓ 对岸「考古易」方面的资料极多,这些书的内容虽然较为琐碎,作者在易学上的素养经常深度还是不够,但引用与呈现出的新资料都可以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野。 下一篇将会介绍古书的书单,敬请期待。 (台湾易學網《周易古占筮法》作者:郭和杰) 堪舆堂地理馆编辑文章与图片,仅从学术角度印证周易五術学之应用及起到传达信息之目的,丝毫没有任何意图与偏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阅读者有需了解更加详尽专业知识请与专业导师联系,以获得相应帮助。

必读的五本古籍,外加五本精进阅读

学习《易经》到某种程度之后,在一些深入的问题上,最后一定要阅读古籍。

这里所列的五本古籍,可以让你对于易学的重要发展有一个清楚轮廓,并掌握易学史上的重大议题。

  •   朱熹《周易本义》
  •   王弼《周易注》
  •   李鼎祚《周易集解》
  •   《易程传》
  •   《来氏周易集注》
  •   精进阅读,同场加映:《汉上易传》、《周易折中》、《周易古占法》、《春秋占筮书》、《易学象数论》

为什么这五本?

《易经》原本就是一个文化发展平台,是与时俱进,和历史文化发展连动的一部经典,它的内涵应该不只那五千字不到的经文及十翼,还包括它在这两千多年来所承载的历史传承。因此学易也必需了解不同朝代、不同易学家对于《易经》的不一样了解与诠释方式。

我们既很难把任一朝代的见解孤立出来说他属于或不属于易经,更不能单独接受某一朝代某一人的易学,说这是易经的全部。比较好的方式,是用易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不同的易学内涵。

一般人最常犯的错误,是把自己学到的易经片断误以为那是易经的全部。或者自己略有所见,就以为破解了什么易经密码。但事实上,从来没有人真的破解过易经什么密码的。能够解决易学中某个小问题就已经很了不起而足以名留青史了,敢说破解易经密码的,通常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这里还要说一件很悲催的现实:当代一些正统易学所阐述的易理,多数都只是明朝之后来知德易学的末流。这样的易学相当偏颇与扭曲。

既然完整的《易经》应该包涵它在这两千年来所承载的文化,那么,这个标准是不是很合理?必需把这两千多年来的代表作读过一遍,才算是完整阅读过一次易经这本书,对于《易经》的全貌才算是有初步的认识。

虽然你可以阅读像朱伯昆的《易学漫步》或《易学哲学史》等一类书籍而快速对易经具有这种宏观观点,但去阅读一手的注本才是最根本而扎实的学易功夫。

本篇前半只介绍五本最基础的古书,好好研读完这五本古书,相当于对《周易》发展史有一个大致完整的掌握,可大略看出两千年来易经承载了什么文化与知识。

这时候你再回头看前文所列的当代白话读本,对于那些当代人所谈的易经内涵,就有如在高空腑看地景一样的一目了然。

如果这五本还不够,后半段也列出一些在某些易学课题上相当具代表性的古书书单。

但阅读这些古书要注意的是,和前文所列白话本不同的,由于这些都是易学史上几个重要转变时代的代表作,因此,除了值得你一读再读之外,一定要好好了解每一本书的时代背景,并比较这些书在时代与观念上的前后关系,就可清楚看到易学的清楚流变。

朱熹《周易本义》

周边读本:《易学启蒙》

《周易本义》可以说是树大招风的一本书,当代很多易学名师非常爱批评这本书(指那些负面的),甚至有人把它批评得一文不值,还大声呼吁入门者不能读,以免受其毒害。

大体而言,这类批评者多数只是以自己对于易学的某种认知在论对错,少有真的了解《周易本义》及其价值而在做批评的。

无论如何,书还是自己读过再算数吧!就算那些批评有道理。

《周易本义》之所以列为第一本必读古书,是因为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   极精简。CP值极高的易学古籍。
  •   实证,诚实。
  •   宋代新易学的集成

极精简。CP值极高的易学古籍

《本义》算是相当精简的《易经》注本,比它更精简的好书并不多。

所以,就阅读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神来说,这也是CP值非常高的一本《易经》注本。

顾炎武《日知录》这么说:「洪武初颁五经,天下儒学而易兼用程朱…后来士子厌《程传》繁多,弃去不读,专用《本义》。」

意思是说,明洪武初年,官学的易经用的就是程朱,也就是程颐和朱熹。但后来的读书人嫌《易程传》太繁琐啰唆,专门用《本义》。可见这本书自古就因为精简而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不过《本义》的精简有一些狡猾。

首先是在「象数」方面,卷首的九图基本上是属于象数的,但这九图与《本义》的六十四卦批注没有多少直接关系。而且,详细的解说必需去读《易学启蒙》。其次,《本义》原本是附于《易程传》在流传,《本义》原书的样貌其实也不是很确定。在附于程传的情况下,有些诸如「程传备矣」的用语,颇值得玩味。特别是有些朱熹未注解的,是否也因为程传已写,然后他赞同程传所以就没写或是被省略了?

实证,诚实

朱熹治学的实证严谨态度,古今以来少有学者能够企及。

严谨当中,能摸着良心说实话的学者,更是古今少见。易经的确有太多谜团,对于未解的谜团,朱熹都会很诚实地说「未详」。

「未详」意思大概是说,这经文在写什么我看不懂。朱熹诸如此类的批注相当多,而这些批注通常也反应出该段经文的确存在问题,最好还是多闻阙疑。多数易学家遇到这样的经文,通常是硬着头皮也要将它批注出来,不通也硬要将它说到通。朱熹则很诚实地说:我看不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然了,如果从头到尾都说不懂,那只是个诚实的逊咖,不是大师、宗师。朱熹对于经文批注的考证也是相当深入而浅出,经常是简单的一句判断,背后的功夫与用心,都是在广读各家注解,再细读这本书之后才看得出。

所以,在《周易》的批注上,如果古今各家看法相当纷乱而让人无所适从,朱熹的见解经常会是一个相当中庸而安全的选择。

另外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写成之后,朱熹在讲学时也会对自己的看法有所修正。这些修正就比较琐碎而不好寻觅,这方面有兴趣的,可再去阅读《朱子语类》。幸运的是,李光地《周易折中》已将《语类》中有关的言论给摘取出来,可省下很多查找的功夫。

宋朝新易学的集成

宋朝是易学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易学史上一个重大的转变期。

大抵宋易的特色,轻训诂、重思辨,而多创新。所以当代很多易学的基本知识,或者新的子范畴,如先天之学,图书(河图与洛书)、太极论…都是在宋朝开始发展出来的。因此相较于汉唐易学,我觉得宋易可称为「新易学」。

朱熹易学大致上可说是宋代这些新易学的集大成者,这个集大成多少反应在《本义》这本书。「集」得好不好这当然是有讨论空间,但至少你可在《本义》上看到这样的特色。

例如,后世易学书籍,喜欢在卷首加入河图,洛书,以及先、后天八卦与六十四卦图,《本义》是滥觞。不过,关于诸如河图、洛书、揲蓍原理的研究等等其他易学周边议题要有进一步的了解的话,还得进一步阅读《易学启蒙》。

要注意的是,传世的《易学启蒙》原非单行本,而是收录在清朝李光地的《周易折中》里面。

《本义》中经常受易学家诟病的是他的「卦变图」。「卦变」是汉易中重要的一种卦象理论,这个相当艰深的理论其实源自于《彖传》,在王弼义理易崛起之后已近失传。虽然在宋朝也开始重出江湖,宋明易学名家辈出,朱熹却是最早能够发现卦变之价值的一位大儒。虽然他对卦变的阐发还相当粗糙而混乱,但单单他能够看出卦变之价值,并试图去重建,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这方面其实算是朱熹《本义》应该加分之处。

王弼《周易注》

周边读本:  孔颖达《周易正义》   王弼《周易略例》(另有《周易略例注》)   《老子注》   《老子指略》

王弼《周易注》是易学史上影响最大、最久远的一本书。

虽然汉朝是易学鼎盛时期,但是却没有任何完整的易注书籍传世。三国魏王弼的注本,也成为最古老而完整的一个《周易》注本了。

不过《周易》王弼只批注了六十四卦,《系辞》等易传未注解,因此通常大家买到的会是《周易王韩注》(如图),韩指的是晋朝的韩康伯。

王弼是个千古奇才,十几岁就以善于谈论易经与老子而成名。在短暂的24岁人生里,批注了《周易》和《老子》两本书,这两本书都成为传世千古的经典。不论在易学或老学领域,王弼的注本都是必读的经典!

但因为王弼批注周易时相当年轻,缺乏人生之历练,相较之下较少人生哲理,多是清妙的玄理。逻辑明析,论理清楚,是王弼学的最大特点。因此也是易学和老学的很好读本。但在更深入的哲理方面,王弼学还是稍嫌浅薄。

即使如此,要读懂王弼《周易注》也不是容易事。

若要深入了解王弼周易注的义理,会建议再阅读孔颖达疏的《周易正义》。

此外,最好另外再阅读王弼的其他著作,特别是《周易略例》,这是王弼易学论文的集成。

王弼最著名的就是以老子思想在批注易经,所以也可再去研究他的老子学,读读他的《老子注》和《老子指略》。《老子指略》也是王弼解释他的老学的论文集成。

王弼批注易经的特色,一般评论认为他以义理扫除汉代象数。因此后世对于易学大致会分「义理」和「象数」两派。但最受到批评的(多数是负面的)是他以老子思想在批注易经。这些评论在此姑且保留,或可参考王弼易学周易略例系列文章:

  •   明彖篇
  •   〈明爻通变〉与〈明卦适变通爻〉
  •   明象篇
  •   〈辩位〉
  •   略例下
  •   卦略

总体来说,一般的评论大致是正确的。王弼对于经文的批注不但不注重八卦卦象,汉代的阴阳占验之说,甚至对于文字的训诂解释也不是很在意。多数是直接阐释经文的义理。所以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比较困难的是,对于个别字义的解释经常很难在王弼易注中得到直接的解答,而是要「逆向工程」看他如何批注易经,才能够推想得知。

不过许多评论者经常会忽略的是,王弼是真正阴阳爻象的专家,同时,他的很多方法学都来自《彖传》。这两点,也是在阅读王弼著作时应当注意的。

王弼易学对于后世的影响之大,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完。大抵后来宋明易学家很多都承袭了王弼易,不只采用了他的看法,也使用了他的方法学,例如后文要介绍的程颐。

李鼎祚《周易集解》

周边读本:  孙星衍的《孙氏周易集解》   当代高怀民《两汉易学史》

←图说:大孚这本《周易集解》是清朝孙星衍版,也将李鼎祚集解包含在内。

李鼎祚是唐朝人,但他所编的《周易集解》则是保留最多汉易的一本书。

《集解》自序这么说:「臣少慕玄风,游心坟籍,历观炎汉迄今巨唐,采群贤之遗言,议三圣之幽赜,集虞翻、荀爽三十余家,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各列名义,共契玄宗。」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收集了汉唐三十几位易学大家的批注,特别是早已亡逸的汉易。

汉代是孔子之后易学奠基的重要时期,相较之下也保留了很多周易古义。可惜的是,汉易学家的著作却都已亡逸而不传于世。要了解易学在汉代的样貌,特别是汉易中所保存的一些周易古法和古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最重要的数据之一。

除了《周易集解》,与汉易有关的文献还有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朝孙星衍编的《孙氏周易集解》,以及宋王应麟辑逸而成的《周易郑康成注》。另外在《说文解字》中也有引用一些《周易》经文可供参照。另外清朝惠栋《易汉学》也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

这些都是有意研究汉易者的宝贵资料,不过这些数据集结起来仍然相当的零碎,难以窥见汉易全貌。

要了解汉易,另外要推荐当代高怀民所写的《两汉易学史》,特别是想了解汉代象数全貌的话。

大体而言,汉代易学很多都是超乎《周易》经文的批注之外,例如孟喜的卦气,焦赣的易林,京房纳甲,诸如此类的易学知识《周易集解》中较难触及,或可透过《两汉易学史》窥其一二。

《易程传》  

《易程传》为宋朝程颐所作。并无批注《系辞》、《说卦》、《杂卦》,而《序卦传》则拆散附于六十四卦之前。

程颐可说是宋明易学中义理派的代表,《易程传》主要承继王弼的方法学讲述周易,未取当时的象数及邵雍之学。但相较于王弼易学中充满了老子思想,程颐易学则是很纯萃的儒家易,可以说是王弼之后,义理易重新回归儒门义理的代表性人物。这与朱熹兼取象数的集大成大异其趣。

不过,相较于王弼,程颐的注解对于象数还是有较大的包容。例如,王弼对于八卦卦象是不用的,对于汉易中的卦变更是全盘否认。但易学发展到宋代,基本上对于卦象的态度并不再像三国王弼或钟会那样的偏激,而有比较中庸而兼容的态度,义理与象数的区别经常不是截然二分的,而只是一种学术取向上较偏重那一方而已。虽然程颐对于宋朝开始流行的图书等象数之学都未采用,但对于汉易中常用的八卦卦象,甚至卦变,程颐也有他的诠释方法。事实上,程颐谈的卦变较诸朱子还更为精简,只可惜,零散而不成系统。

顾炎武《日知录》这么说:「洪武初颁五经,天下儒学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为书。永乐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传之后。」

明朝之后,官学的易经以程朱为主。明永乐修大全时,把朱子的本义拆开,附在《易程传》之下。由此可见在官学中是以《易程传》为主,而朱子的《本义》为辅。这可能是因为《程传》浓厚儒家风格,多谈正德修身之道而更能够为政治服务的原因。相较之下,朱子明确地将《周易》定义为占筮之书对某些帝王来说可能就比较不讨喜。

到清朝李光地《周易折衷》时,则又改以《本义》为主,《易程传》为辅。

来知德《周易集注》

这本书易学网也有销售,欢迎购买。

事实上,对于来知德其人其书,我的评价都非常的低。会推荐这本书完全是基于目前易学的现实而不得不然。

怎样的易学现实?

目前易学上关于卦象的一些基础理论,几乎都以来知德为宗。好好读完这本书,就可了解外界所有易经老师们讲论的卦象理论从何而来。所以用心读完这本书,相当于具有超乎目前易经知识市场里大部分经学老师的功底了。

从「精研一本书就可打趴一堆易经老师」的观点来看,即使这本书份量不小,CP值也算是超级高的:比朱熹本义还高。

就算你超级善良完全不想打趴任何易经老师,单凭这本书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来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虽然我对它的评价相当负面。

来知德许多基础的卦象理论都只是食汉易、宋代等先儒之牙慧,然后自己胡乱改造,再说是自己研究而得。来知德易学之流行,可说是易学界喜好异论,又不深究根源的扭曲发展。

根据来知德说法,这本书是他隐居历二十九年而完成,全都是自己深居思索而得。自序与行文中更清楚表达出,两千年来全世界的人都不懂易经,只有他懂。

但事实是,来知德可谓是混淆易学名目的大宗师。他善于将古人的方法与智慧据为己有,并曲解经典以巧立名义,藉以掩饰窃取的行为。

例如,他以《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自立「错综」这个名目,并在整本周易批注中大肆发挥。但「错」其实就是汉易中的旁通和伏象,「综」就是反或覆象。「错综」也就是唐朝孔颖达在谈《序卦传》配对时所说的「非覆即变」的变和覆。

除了《序卦》,来氏也强调《杂卦》中的错综原则。但十翼当中《序卦》和《杂卦》最有问题,不但最不可能是孔子所写,而且极可能是汉后作品。但来氏认为这是周文孔圣之作,因此奉为圣杯,将错综卦象当作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再如以互体为「中爻」,宋朝之前就有易学家零星如此称呼互体,但并不流行。朱震注解《系辞传》「八卦相荡」说到:「《说卦》谓之中爻,先儒谓之互体。」(按:「《说卦》谓之中爻」一语不知缘由,说卦并无中爻之说。或许朱震当时有见到我们没见到的文献?)来知德则将中爻为互体的说法据为己有。并以此曲解《系辞传》的「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一段。

不过平心而论,说他「曲解」《系辞》可暂时视为比较属于我的个人解读,是否为「曲解」可能得再历经一翻论战,这里不想引战,读者可自行阅读研究之后自行参酌决定,不一定要赞同。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只要对于汉易,以及宋代的象数易有些研究,再加上对于《系辞》等原典的用心考察,就可看出来氏易学当中的问题与脉络。

来知德还有一点让后世相当不以为然的:夜郎自大。

有些人在诠释学问时是这样的:读易经有些自己的小小心得了,然后就以为全世界都错,只有我对。只有我讲的是真理,别人讲的全都是一文不值。基本上来知德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四库全书《提要》这么评论其人其书,算是相当贴切:

其自序乃高自位置,至谓孔子没后而易亡,二千年有如长夜,岂非伏处村塾,不尽覩遗文秘籍之传,不尽闻老师宿儒之论。师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这样的态度在做学问上当然不是很妥当。个人在推荐易学书籍时,这也会是一个标准,通常会建议把这类的易师与著作直接打入冷宫,因为基本的治学心态不正确了,狭隘的心就难以产生真知灼见,更何况是在最为浩瀚深奥的易学领域。

这套标准当然也非常适用于我对来知德的看法,所以开宗明义就说,会推荐这本书,纯萃是因为易学现实,因为来氏易学的普及,而不是赞同其人、其书、其术。

同场加映(再来五本)

值得阅读的古籍相当多,真的条列不完。

不过这两千年来的易学古籍虽多,多读几本之后就会觉得千篇一律,了无新意,因为千古文章一大抄。真正自己发明创见的东西实在很少。所以我在整理几年的数字典籍之后实在有些乏了,在阅读完这几本之后,感觉再读其他古籍的CP值边际效益递减得相当快。

即使是上面所列少少几本书单,也不全然都是有自己创见的,王弼和程颐、朱熹都还算是。而像《周易集解》只是编纂性质,集结汉代和唐朝易学家的批注,李鼎祚虽也加注自己的看法,但参考价值不是很大。来氏《周易集注》看似有很浓厚的个人观点,但那些真正的易学原理都只是食先儒牙慧。来知德真正的贡献,是给它们改个名,算是改名改得好,所以也改了运,于是汉代至唐宋的一些易学技巧就重新流行起来并取代原有的称呼,其实并非创见。若要强说有什么独创性,就是来氏把错综这两个原始易学中不该有的卦象运用得相当彻底。关于这点,可参考:为什么上古不会有反对卦(又称覆卦、综卦)?

如果你对于以上五本书还嫌不够,这里再推荐几本不错的古书做为延伸阅读。这些书,可能是有某方面的创见或者是启发性,或者是在易学史上有重大意义,只是它的存在可能经常被人所忽略。

另有一些书的推荐理由是这样的:《周易》做为一门学问,围绕着经文核心之外还有很多必需研究的周边课题,例如占筮法。以下有些参考书目,就属于这一类。

《汉上易传》

朱震与朱熹是同时代的人物,但年长于朱熹。

他所写的《汉上易传》是宋朝象数易的一本重大著作,也算是汉代象数易的复兴之作。

朱震不只传承了汉代象数,也兼容了宋朝时所崛起的新象数。宋明之后谈象数者,也经常引用这本书。因此在象数上,这也是一本「承先启后」之作,这种好书,不读吗?

《周易折中》

清朝康熙皇帝敕令李光地编纂而成,这本书「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众儒之考定,与通经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因此名曰「折中」。

虽然名曰「折中」,但其实背后多少有想要一统易学的政治目的,并以朱熹《本义》及《程传》为宗主,特别是朱子之说。宋明儒诸说为辅,尽扫象数之学。

所以精确的说,这本书顶多只是「义理派」易学,或者是扫除象数之后的「折中」,顶多。

这本书以类似「集解」方式所编成,对于每句经文,通常先引朱熹《本义》注解,然后是《程传》,以及各家看法。最后会再加入李光地的「折中」看法,并评断各家优劣。

虽然少了象数这一大块的易学版图,而在各家注解的选择上其实也加入了浓厚的政治目的,但由于汇集了汉代至清初一千七百年二百一十几位易学家的见解,因此也算是相当可读的「清代版周易大集解」。还有,李光地这个人还是有些学问功底与政治智慧的,所以他的评论其实也颇值得玩赏与阅读。

《周易古占法》

延伸阅读:【卦例分析】占婚姻得小过卦(关于程迥实际占解易卦的故事)

所谓的「占」,是解读吉凶的意思。在易经的领域,「占」就是指解卦这个行为,也就是得到一卦之后,将卦的吉凶等意义给解读出来。

宋程迥所著的《周易古占法》书名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探索古代《周易》如何用在占筮。

《周易》原本就是占筮之书,只是后来哲学化之后,超越了占筮的应用,甚至还跃登到学术的最高位置,成了中国的百家之源。但在原始易经的研究上,还是一定得涉及到占筮的探索。

但易经在这两千年的发展,学与术分了家。做为「经学」存在的《周易》,在学术殿堂里多数是纯义理与哲学上的探索,这些探索有时候甚至都会以经世治国,或人伦道德为依归。原始占筮功能则被一些江湖数术所取代。以上所列的书单,重点也都在于六十四卦经文的批注, 鲜少涉及占筮法。

在占筮法的探索里,前面谈到了朱熹的《本义》和《启蒙》也算是经典,市售的《本义》多数会有附〈筮仪〉,而《启蒙》更对于揲蓍的基本原理以及得卦后该如何占解等议题都有专论。事实上,宋儒对于这些议题的讨论数据是相当多的,只是数据相对不集中,较少有知名的经典级专书巨着。另外在揲蓍法的考证上,朱熹《晦庵集》第六十六卷〈蓍卦考误〉也算是当中经典。

这里推荐的程迥《周易古占法》算是对于《周易》占筮法的一本系统著作。只不过这本书所考证出的占筮法加入了很多宋儒的新易学观念,并非全然都是「古占法」。阅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今人在讲论周易的占筮法时,通常是以朱熹为宗,甚至有人会误以为朱熹的就是标准。读完本书之后,至少多了一种看法可供参照与比对,比较不会偏颇。

程迥和朱熹不但是同时代的人物,而且年长于朱熹,朱熹对他非常尊敬,不但以父执与老师之礼对待,在经学相当推崇他的看法之外也会采用程迥的一些见解。

《春秋占筮书》

延伸阅读:春秋筮例总览

这是研究春秋占筮,了解周朝如何以周易解卦的必读经典。

在得卦之后,如何利用《周易》来占解,可谓人言言殊。十个易经老师可能有不只十种说法。究竟那一种方法才是正确的,或者是较符合《周易》古法的?

这很难说,因为基本上《周易》占筮古法早已失传,后人只能依古籍记载还原一二,而无法了解全貌。

但这仍有一个对错的范围标准。

基本上,关于古人如何使用《周易》来占卦这件事,记载最早的就是在《左传》与《国语》中的十六个故事,十七个卦例。若再扩大到当时人们引述《周易》在讲大道理的故事,那么也就是二十来个。本文取自易学网。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交流学习或免费获取更多资料加微信mingzhang567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